联系我们: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温和复苏,驱动升级

信息来源: 中信证券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7 浏览量:102

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对于2023年经济发展提出了稳健的目标(GDP目标增速5%左右)和积极的行动(稳增长和创新升级)。宏观政策方面,《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同时《报告》还提出扩大内需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安排。结构性改革方面,一方面《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与安全并重是未来产业政策的主旋律,另一方面《报告》着重强调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我们认为有助于缓解“预期转弱”的压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以市场活力带动经济恢复。最后《报告》还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今年政策的重点工作,关注后续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预计让利实体经济、强化反腐问责、加强风险监控是重点方向。

稳健的目标、积极的行动。

《报告》重点回顾了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强调我国在面对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环境下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同时也点出了下一步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挑战。在此背景下,今年中央提出“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与我们2022年12月6日外发的《2023年宏观与政策展望报告——突出重围》预测吻合),是在统筹低基数下经济反弹和客观条件下的较为稳健的目标设计,为下一步推进产业升级、深化改革、国际竞合提供更大回旋余地。虽然目标设定稳健,但我们不宜低估政府在推进稳增长方面的政策决心和创新力度:1)报告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根据今年各地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预计今年将在各省推进万亿、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政策上推出更多精准政策,推动整体经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供给结构升级将释放旺盛新动能。2)部分省份将经济增速目标表述为“以上”(例如,北京、广东、上海2023年GDP增速目标分别设为4.5%、5%、5.5%以上),行动更加积极,年初以来各重大项目前置开工、专项债提前批加量下达、信贷超预期多增,预计在实际工作中会取得更好成绩。3)今年提高新增就业目标。2017-2022年(除2020年为900万人以外)的5年中,新增城镇就业目标均为1100万人,今年额外增加100万目标至“1200万人左右”。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新经济更快发展,促进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料需要更创新的促就业政策举措。

积极的财政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财政政策方面,《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发展时提到“合理把握赤字规模,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我们认为,3%仍然是财政不宜轻易突破的赤字率红线。而2023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也体现了财政政策积极扩张的状态。预计2023年安排新增专项债3.8万亿,要求加快实施 “十四五”重大工程。我们认为专项债新增规模稳步扩张,同时政策性银行相关的准财政工具也会积极配合加力提效,一起带动基建实物工作量显著提升,积极发挥财政的逆周期调节作用。货币政策方面,《报告》对货币政策的描述较为精炼,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基本一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预计短期不会降息,二季度有可能出于投放长期流动性的考虑而降准。3月3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 “实际利率的水平也是比较合适的”。我们认为在2月PMI大超预期、信贷需求稳定增长、地产销售回暖的背景下,短期内没有降息的必要,而降准现在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补充长期流动性的工具。

扩大内需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首要安排。

《报告》指出需求不足仍然是当前的突出矛盾,因此将扩大内需作为了今年政府重点工作的第一项。促进消费方面,《报告》强调“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我们预计稳就业是重中之重。“稳定大宗消费”可能指住房改善和新能源车等,《报告》维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的表述,我们认为地产销售恢复偏慢的城市或仍有政策加码空间。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生活服务消费料也将有自发性修复。扩大投资方面,《报告》将“十四五”重大工程定为抓手,我们认为无需担忧基建项目不足问题,政策性银行或将提供资金支持,预计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将继续提升。针对私人投资不足的情况,《报告》特别提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预计相关政策、措施将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稳定预期。另外,我们认为,长期看人口是决定内需的关键因素,若想维持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积极的消费倾向就需要提高生育意愿,预计鼓励生育政策也将进一步完善。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预计发展与安全并重是未来产业政策的主旋律。

从发展角度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是我国的“兴国之要”,预计未来发展经济的着力点要放在实体经济上,稳步提升供给质量。具体来看:1)要增强创新引领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2)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促进传统工业平稳增长的同时加快重点行业转型升级。3)要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对平台经济的常态化监管。从安全角度看,过去几年海外地缘局势动荡对我国的粮食、能源和产业链安全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当前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报告》重点强调了要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工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有效化解。

强调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将有助于缓解“预期转弱”的压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以市场活力带动经济恢复。

1)在深化国企改革方面,《报告》要求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2023年以来国企改革政策频出,国资委启动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预计该行动将突出国有企业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作用,拓展在“卡脖子”关键领域的布局,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激励约束机制。

2)在支持民营经济方面,《报告》延续党的二十大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要求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3)在稳定外资方面,《报告》提出扩大市场准入、落实国民待遇、推动标志性项目落地等措施,并强调积极推动加入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改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今年政策的重点工作,建议关注后续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预计让利实体经济、强化反腐问责、加强风险监控是重点方向。

《报告》回顾指出,本世纪初形成的近1.5万亿元金融改革历史成本完全化解。《报告》还指出在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成绩上,今年将着重处置四类问题: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这既包括中央和地方间的协调,也包括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内市场间的风险监控,相关部委的协调性和统筹性预计将有所加强。

2)稳妥处置地产相关风险。这既包括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促进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也包括有效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规范管理。这既包括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也包括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做好基层“三保”工作等。

4)平稳化解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这既包括推进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也包括督促中小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和服务当地。我们建议,高度关注两会期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可能提及的金融领域调整,并持续追踪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时间及核心政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