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
值此《电机制造工艺学》出版发行之际,首先对关心支持及对本著作出版发行给予帮助的领导、专家、企业表示感谢;其次对该专著诞生过程进行简要的概述;最后浅谈一些感悟及思考。
1、《电机制造工艺学》编著过程中需要特别感谢的专家及单位
该专著的出版,受益于多位领导的悉心关爱,得益于众多专家的鼎力支持,获益于行业内企业的倾囊相助。
首先,要感谢市工经联执行副会长、秘书长陈启豪;感谢工经联咨询部主任沈忠民;感谢上海电机学院校长胡晟、副校长焦斌;感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弟、总工程师孙明伦;感谢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电中心主任戴雪伟等领导的关爱,感谢您们的理解和支持,本著作才得以顺利出版;
其次,要感谢一些专家学者:陆宝琦先生——绝缘领域专家,耄耋之年仍坚持为行业继续耕耘;陆惠国先生——电机专家,年近古稀并克服自身困难,专注电机事业发展;承科先生——电机专家,带病工作,矢志不渝,为本著作的编写倾其全力;徐晨生先生——电机管理专家,事无巨细,殚精竭虑,为电机行业奉献自己。当然,还要感谢滕文江先生、王家璘先生、王岳伦先生、刘志晟先生、刘经利先生、张毅先生、邵海良先生、张斌先生、李子琦先生、郑丁福先生、姜瀛洲先生、许权先生、郭环球先生等专家学者。
同时,对参与本书编排的上海电机学院研究生申锋、万东灵、王辉航、胡怡婷、应凯文、吉洪智同学表示感谢。
最后,也要感谢在本著作撰写过程中给予支持的企事业单位,他们分别是:上海电机行业协会、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电中心、上海大速电机有限公司、上海ABB电机有限公司、上海马陆日用友捷汽车电气有限公司、大同(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翠林电机有限公司、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电机有限公司、江苏大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通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钜丰冲压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巨峰电气绝缘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太湖电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天宝电机有限公司,谢谢。
此外,对上海钢铁协会、上海交通运输协会、上海汽车协会、上海有色金属协会等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的帮助致以谢意。
2、《电机制造工艺学》诞生记
随着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进程的加快,电机制造工艺近年来也在不断变化,铸铝转子发展到铸铜转子、非晶带材逐步替代传统的铁芯、永磁转子的新工艺、电机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设备的利用、绝缘工艺要求越来越高等,都迫使我们从事电机生产及电机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与时俱进,而目前的电机生产工艺教材还是沿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出版资料,它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上,上海电机行业协会组织了行业内的相关专家,编写出版了这本专著。希望能够对行业、企业的节能减排、电机生产工作有益。
该书是本世纪以来第一本《电机制造工艺学》的著作,自2016年1月26日启动编写以来,耗时二年零四个月(2018-05)、召开过15次各式各样的研讨会(其中6次编委会全体会议)、听取工经联领导指示2次、听取专家意见3次、赴4家行业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集中查阅书籍1次、9易起稿,今天终于与各位见面了,该书系统介绍了最新的电机制造工艺,内容包括电机制造工艺特征、电机零部件机械加工、电机铁芯制造、绕组制造、电机绝缘工艺、笼型转子制造、集电环制造工艺、电机装配、电机试验及性能分析、智能制造在电机制造中的应用等。首次引入了铸铜、永磁转子等新产品工艺;首次介绍了永磁材料及非晶带材等新材料和高压定子绕组及电机绝缘等新工艺;新增了电机试验及性能分析、智能制造在电机制造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电机制造中的精细化管理、绝缘工艺等内容;较原有的电机制造工艺学内容,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是新增的,整体上突出工艺要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专业工艺与实践能力。
相信该书的面世,会给电机行业注入新的力量,也希望得到行业乃至电机企业同仁的支持。
3、《电机制造工艺学》留给企业、行业专家的思考
自“十九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国各行各业的行动指南,电机行业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制造2025中非常重要的行业,担负着关键部件的生产,因此,《电机制造工艺学》应该会引起行业企业众多思考:
(1) 该书集中了电机行业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在新材料、新工艺、节能减排方面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增加了电机测试、智能制造在电机行业中的应用等章节,具有时代感强、内容新颖等特点,国内领先;但是,知识在不断的发展,如何持续引领电机行业的发展,应当是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深入思考的问题。
(2)党的十八大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国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出诸多部署,在全社会掀起创新创业热潮。然而,推动这股热潮持续升温、升级的动力不仅仅是政府,还有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人才,只有燃起政产学研发动机,以创新为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
回溯我国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正是轰轰烈烈的创业创新史。近年来,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各界在推动自主创新上也做了不懈努力,研发经费投入增速一直保持在20%的高水平上,已超过日本上升为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320万,居世界首位,社会资源配置向自主研发倾斜,为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超过70%以上,我国却仅为10%左右,大量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里,造成巨大浪费。
究其根源,在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创新驱动乏力。长期以来,我国对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与一般国有资产实行相同的管理模式。科技成果转化难、收益上缴额高,直接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政府对高校、院所的考核评价,以及高校、院所对科技人员的评价体系,都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75%以上的技术交易和转移是在企业之间转化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国有单位的转化还存在着体制和政策的障碍: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一般强调学术价值,而忽略其市场价值;缺乏中试和二次开发资金的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对市场缺乏了解,科研选题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的去向、后期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没有专门部门进行管理;与企业合作,在成果分配、风险承担及知识产权方面的矛盾,影响成果的转化。
无疑,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是实施创新驱动和打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动局面的标准范式和实践途径,刻不容缓。产学研合作机制要实现技术、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达到教授、企业、大学“三赢”。作为上海电机行业协会,愿意在学校教授、企业高管之间开展服务,架起桥梁,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一体化的深度合作,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原则,形成合作“磁场”,使之成为多赢的利益共享机制,推动政产学研联合体的发展。